郑永年、王达:以深港合作为依托全面深化对外开放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深圳经济特区,前海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自2010年设立以来,有“特区中的特区”之称的前海,通过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推动深港携手共兴。本文指出,前海的设立,其重要性在于深化深港融合,为香港人才拓展发展空间。在国际环境风云变幻之际,前海更要支持香港,为香港提供更大发展空间、更多发展机会,同时积累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区推进制度型开放提供借鉴。
设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一个重要目的是依托香港、支持香港,为香港提供更大发展空间、更多发展机会。2014年,前海实施针对港人港企的“万千百十”工程。该工程坚持1/3以上土地面向港企出让,年内累计出让土地19宗,面积为39.55公顷,占经营性土地出让的43.2%;总建筑面积为303.2万平方米,占比44.7%。同年,前海深港创新中心、深港基金小镇、深港创意设计产业园投入使用,深港融合发展空间持续扩大,两地产业合作持续深化。2023年2月22日,深港合作会议在香港举行,两地总结了自上次深港合作会议以来双方的工作成果,并展望来年合作方向。这是自香港与内地在后疫情时期全面恢复正常通关以后,香港与内地省市举行的首个实体合作会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入第五个年头、内地与香港全面恢复正常往来的时间节点,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群高层开启了密集互访,向外界发出大湾区建设再提速的强烈信号。深圳和香港正在抢抓机遇,全面加强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合作走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
2021年1月,香港数码港与前海管理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通过定期举行香港机构、企业代表座谈会,为前海全面推进深港合作建言献策。为了改善香港工程业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制度环境,前海会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制定“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士前海执业备案管理办法”,实际解决了两地企业资质和执业资格不互通的问题,使港人港企备案后即可在前海范围内直接执业。在前海的支持下,香港的产业发展空间迅速扩大。2021年,前海合作区总面积从原来的14.92平方千米增至120.56平方千米,扩大了8倍,可用土地资源更多了,产业发展空间更大了。物流业原来有海港,再将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纳入,实施陆海空多式联运、枢纽联动,发展空间更大。在会展产业方面,随着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被纳入合作区,前海合作区与香港的联动更加深入。大小南山片区和宝安中心区的加入,为前海合作区增加了高科技制造业产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信息技术、物联网等,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前海和香港合作的产业。
香港企业到内地的投资空间也不断扩大。前海对包括港资企业在内的总部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前海合作区总部企业认定及产业扶持资金申报指南》等规范性文件,为总部企业提供扶持资金,实施前海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项目以拉动社会投资。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前海支持港资企业共渡疫情难关,惠及上百家港资企业。前海通过与港澳的联通对接,特别是跨境要素流动、规则衔接先行先试,带动了粤港澳深度融合发展,为香港企业投资提供更广的空间和更大的市场。
2021年9月8日拍摄的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在支持港人在内地创业就业方面,前海成立了深港青年梦工场,为香港青年创业提供办公场地、住宿、后勤保障等全方位的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历任行政长官多次到访前海青年梦工厂,对前海促进深港合作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此外,前海在税收补贴优惠、执业资格准入、出入境居留便利、人才宜居宜业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灵活的人才政策,旨在切实解决国际人才的后顾之忧。前海为外来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同等条件下,住房优先配租给港区人才、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这为港澳人士来前海创新创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吸引越来越多的港人、港企落户前海,激发了前海的市场经济活力。
在税收补贴优惠方面,前海出台了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认定办法、个人所得税补贴办法,通过薪酬、职务等市场化方式认定人才,对其缴纳个税超过15%的部分由市财政给予补贴。前海通过实施产业人才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促进产业人才聚集。2014年7月25日,前海管理局举行前海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证书颁发仪式,为首批前海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颁发证书。此后,前海持续开展常态化高端人才认证工作,为海外高端人才提供包括个税补贴在内的一系列服务。此外,为了打造前海人才服务品牌,前海还建立“每月一讲堂、每季一沙龙、每年一年会”深港人才常态交流机制,定期、成体系地开展人才服务活动。
前海还实施了产业人才扶持政策,拓宽香港青年创业空间。在前海管理局印发的《关于支持香港青年在前海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对香港青年到前海实习、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扶持。2023年7月,前海管理局印发了《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就业创业发展的十二条措施》,包含相关补贴、上市资助以及青创大赛奖励等,为港澳青年在前海就业、创业进一步提供便利。前海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前海将持续拓宽人才服务领域和空间,为国际人才、港澳人才来前海发展搭建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
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北区(图源:新华社)
“依托香港”是中央对前海的重要战略定位,尽管前海在支持香港企业和个人在内地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当前的内外部环境下,香港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前海作为依托香港的前哨,在支持香港发展方面依然任重而道远。一段时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将中国视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和意识形态敌手,不遗余力地打“香港牌”以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出台一系列反中乱港法案,并发布行政命令“终止对香港特殊经济待遇”,意图冲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客观上看,这对当前香港经济金融等多领域产生了冲击和挑战。
一是香港面临资金持续外流的压力。2022-2023年,美联储连续加息下港元持续承压,资金外流压力较大。二是市场活跃度降低。2019年以来,香港资本市场连续四年IPO公司数量下降。三是人民币业务受冲击。由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较低以及人民币计价资产种类和体量不足,国际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需求偏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程度受限。四是机构和人才流失。伦敦、新加坡、日本等全球金融中心针对香港金融机构和港籍金融人才出台优惠政策,不少金融机构高管“转战”其他地区。五是与新加坡等国际城市竞争激烈。新加坡出台支持家族办公室发展的系列政策,到2022年年底已有家族办公室超1300家,已成为私人投资的替代选项。
市民从香港中环一家银行的沪港通广告牌前走过
香港面临的上述问题就是前海未来需要破解的挑战。前海可以从多方面出发,着力解决服务香港、振兴香港的问题。例如,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传统领域为香港金融机构拓展更大发展空间,在数字金融领域支持香港打造国际数字金融中心,通过前海合作区支持香港建设离岸与在岸一体化的人民币业务枢纽中心,将前海税收政策扩展到金融领域,从而为香港金融业进一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降低成本,研究前海作为粤港澳单一自贸区先行启动区的可行性,支持前海整体适用香港在经济领域签署的双多边协议,以及进一步明确前海协同香港打造金融创新自由港的地位等。
改革、开放、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内容节选自《“前海模式”:改革、开放、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