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工业口述史郑祖华:让中集天达登机桥成为“深圳制造”名片
系列访谈由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工业展览馆、深圳晚报社联合出品,旨在邀请来自不同领域和行业、亲历深圳工业发展不同阶段和参与深圳产业发展创新的人物,讲述他们“亲历、亲见、亲闻”的历史片段和工业发展进程,弘扬来深建设者们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拼搏创新的工业精神,进一步推进深圳工业文化发展。
郑祖华,1963年生,湖北荆州人,中集天达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CEO,高级工程师。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随后进入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班,2000-2002年就读于北大光华深圳MBA。现任深圳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1988年加入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集团”);1989年成为机场旅客登机桥研发小组成员;1992年深圳中集天达空港设备有限公司独立注册,专做登机桥;2000年任中集天达代理总经理,逐步将登机桥业务发展为全球行业排名头部。
老一辈深圳人说,深圳经济特区是从蛇口工业区出发的,蛇口工业区是个试验场,是改革开放的“试管”。中国改革开放后,民航业迅速发展,国内登机桥的项目研发,正是在这样亟待发展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对于中集天达来说,没有现成经验,没有现成技术,一切都是从头干起,靠着硬拼,终于拼出了成绩、拼出了未来。正是靠着不服输的精神,中集天达在与国际一流登机桥企业的较量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的含金量,摆脱了过去主要靠价格来赢得市场。强烈的危机意识,以及随时为应对危机而准备的灵活战术策略,使中集天达越来越强大。
高薪工作、惬意的生活让我喜出望外,觉得自己的未来与深圳一样,拥有无限光明。
我1963年出生于湖北荆州。1979年高中毕业参加了高考。那是中国高考制度恢复的第三年,我们被称为“新三届”。我依然记得当年的情景,几乎所有的青年都去参加高考,那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1978年和1979年两年,中国大学的录取率分别为7%和6%。而我顺利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学习制冷低温专业。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了武汉市第二商业局下辖的水产公司,但在接下来两年的工作中,我意识到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我所想要的。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决定继续深造读研,结合之前学习的制冷低温专业,我顺利考进了西南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热力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班,主要研究机械保温机车的相关技术。
毕业后再次接受分配,进入武昌车辆工厂工作。虽然不久后我离开了工厂,但如今回想起来,记忆仍很深刻:那像是一个小型社会,工厂正式员工加起来有近万人,厂区里还配套了职高、技校、小学、初中、高中、幼儿园、医院、招待所等设施,工作、生活极其便利。
198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有10年时间,深圳成为经济特区也有8年,对北方人而言,正是“南下热”的时候,我也趁着这股热潮,来到了深圳。
那时的深圳在中国的企业史上,仿佛一个“新生儿”。企业数量不多,零星的几幢楼房周围,还是大片的农田。
老一辈深圳人这样评价:深圳经济特区是从蛇口工业区出发的,蛇口工业区是个试验场,是改革开放的“试管”。从蛇口出发,深圳的大小工厂自西向东“冒”出来,那里遍地是工作机会,我便前去应聘。恰好中集集团在招聘,需要本科以上且会外语的相关专业人才,我面试成功后,在1988年7月12日,入职中集集团。后来我才得知,当时的招聘是集团为了大亚湾(核电站)项目进行人才储备,而我的人生也在那一刻和集团息息相关,命运的齿轮开始悄悄转动。
我当初来到深圳并没有什么远大志向,只感受到了物质生活好转带来的幸福和满足。那时候我和同事平时在大亚湾核电站项目工作,与法国法马通公司的专家打交道,虽然工作压力很大,但很开心。而且高薪的工作、惬意的生活让我喜出望外,觉得自己的未来与深圳一样,拥有无限光明。
登机桥正式交付那天,在场所有人都很忐忑,所幸一切顺利。当时的天津民航管理局局长拍着我的肩膀说:“你们这群人真是响当当的!”
当中集大亚湾项目接近尾声时,时任中集副总经理麦伯良提议:登机桥项目值得研究。也是因为当初这个提议,登机桥成了我大半辈子都在不断钻研、不断精益求精的事业。
改革开放后,中国民航迅速发展,但国外的民航客运发展相比国内更加成熟,技术上有较大优势。国内登机桥的项目研发,正是在这样亟待发展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公司很快成立了一个6人研发小组,专门负责登机桥的研发生产工作,我很荣幸成为其中一员。但小组成立初期,我们缺乏名气,研发的产品由于没有成功的样机,即使我们联系了很多机场,但依然没有机场愿意买单。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正值北京举办亚运会,天津机场作为首都机场的备降机场,因为要接待众多的国际客人,必须配备2条登机桥。国外的厂商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交货期根本满足不了要求。恰逢我们找上门,于是以国外登机桥报价的一半(只需20万美元),且承诺完全满******货期的要求,接下了头部笔来自天津机场2条登机桥的订单。
登机桥“总管”:管设计、采购和生产制造
与中集集团的集装箱和车辆业务相比,登机桥偏向离散制造,在智能制造方面不具备高度自动化的优势。资源投入上,小组成员人少活多,我被任命为“总管”,既要管设计、管采购,还要管整个生产制造,之后还要负责安装调试。设计方面是不同人负责的,图号编排乱七八糟,材料和元器件的标注也很混乱,物料品种非常多,但其中很多规格的需求量都非常少。这时我想到了武昌车辆工厂的设计体系,对我们的设计和材料标注进行了规定和优化。接下来还要解决材料购买问题,因为材料品类多且特别,但需求数量少,较为分散,所以采购也是大费周折。
材料采购主要在广州、佛山和香港等地,也涉及在内地多个省份的采买。当时没有GPS导航,我买了广州、佛山和香港的纸质地图,照着黄页上的电话挨个给潜在的生产商打电话,挨个去厂家考察、落实每一项需要的材料,之后才是加工、组装。因为很多技术难题,包括焊接变形、制作精度的把握等,进度不时被延误,加之天气闷热,大家都很疲倦,但是为了赶进度,我们总是工作到很晚,将全部身心投入到登机桥生产制作上,困了就在地板上眯一会,醒了继续开工,产品交付的蕞后几天,几乎每天只睡2小时,同事们之间互称“拼命三郎”。
过程是艰辛的,但心中不觉得苦和累,反而充斥着快乐。我们觉得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情很有价值,干起活儿来都充满了干劲。
登机桥正式交付那天,在场所有人都很忐忑,所幸一切顺利。当时的天津民航管理局局长拍着我的肩膀说:“你们这群人真是响当当的!”
对于我们来说,没有经验,没有先进的技术,一切都是从头干起,靠着硬拼,终于拼出了成绩、拼出了未来。有了天津成功的案例,我们随后拿到了北京、重庆、成都等全国各地大机场的项目。
在历时14个月后,1993年,我们终于交付了6条旅客登机桥,产品首次进入国际市场。
订单小,但胜在源源不断,产品也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我们开始考虑要把产品推广到香港,乃至全世界。
▲郑祖华与法国巴黎机场公司(ADP)签订A380登机桥合同
但进军香港市场是一项巨大的挑战。6条登机桥分为三组,每组两条登机桥:一条外桥、一条内桥,组合服务双门的大飞机,除此之外,尾端的固定桥是带升降功能的,可以在出发和到达层之间转换。另外,产品标准、质量标准也与我们之前的不同。香港登机桥采用的标准是英国标准,这意味着我们设计制造的登机桥需要拿到英国标准符合性证明。为此,我们将近200个核心的英国标准和中国标准的数据作对比,寻找尽可能多的符合标准的可替代材料,并在申请替代获批后替代。此外,香港机场的质量要求更高,我们必须在产品研发、检验试验和质量上精益求精。
我们团队在与香港工程师的合作中学习,夯实了登机桥工艺和产品质量,丰富了视野,也大大提升了项目管理能力。在历时14个月后,1993年,我们终于交付了6条旅客登机桥,产品首次进入国际市场。香港启德机场项目是中集天达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工程,为其后来的全球化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巴黎机场公司管理公司、阿姆斯特丹机场公司联合签署了5+5项目续约协议
香港机场登机桥的项目经历使我们愈发意识到,若想让产品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只是产品合格还不够,必须要达到卓越。此后,伴随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各地机场日益繁忙,新机场建设也如雨后春笋,中集天达很快便进入产业腾飞的主航道,并凭借技术实力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1997年,中央领导来中集天达视察并给我们题词:“走向世界,为国争光”,时至今日仍一直激励着我们。
但世界上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事业,我们登机桥事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大大小小的挑战。此间,中集天达为拓展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与当时来自美国的行业巨头公司签订了联合制作合作协议,试图实现“以市场换市场”。然而,与国外产业巨头的合作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合作中,对方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订单实际效益,1996年,我们还贡献给对方50%的中国市场,我们决定中止与其的合作。
由于当时我们都太年轻,空有激情但缺乏国际合作经验,没有识别出他们在此前合作协议中暗藏的限制条款,掉入了合同陷阱。对方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起诉中集天达,向美国法庭申请禁止中集天达登机桥产品进入美国市场。2000年,官司败诉,超过千万美元的巨额官司损失,加上1999年的经营亏损,整个公司的净资产变为了负750万美元,公司面临灭顶之灾。
烦心的事一桩接着一桩。除了一些“烂摊子”需要收拾,更糟心的是,中集去任何地方投标,都会被美国公司的一封律师函说成是“知识产权的偷窃者”。国际市场要么不给它投标,即便给投标机会,也明确不让中标。
我当时临危受命担任中集天达代理总经理,必须想方设法让企业活下来。作为研发中集天达登机桥产品的头部代工程师,十几年间我几乎经历过所有岗位,对公司的技术实力、管理水平及市场拓展了然于胸,我一定要救活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不甘心输给欧洲企业,内心充满干劲和不服输的精神,这次不仅要保卫自己的企业,更要捍卫中国制造的招牌。
进入21世纪,广州新机场拉开中国新型现代化机场建设的序幕。以前的机场设计基本是方方正正,广州定位新机场为广州和全球机场行业的标志性建筑,设计瞄准国际一流,打造国际标杆机场,对登机桥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当时,欧洲大牌登机桥企业联合向广州机场游说:一流的机场需要世界一流的登机桥。这让广州机场非常动心,并决定在招标要求中设置完全限制我们参与投标的条款。
在“家门口”的项目,不让参与投标,对我们无疑是雪上加霜和釜底抽薪。在一次一次走访机场的过程中,一次无意间我看到了放在广州机场办公室里的一份欧洲大牌登机桥企业的宣传册,我注意到他们的产品参数、标准等细节都比我们遥遥领先,此时我才恍然大悟,广州机场早已“心有所属”。但在技术层面,我自认为中集天达的登机桥已经相当成功,且有自信拿下国内任何机场的项目。然而结果是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把中集天达排除在外,现实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这不仅仅是一个订单,更是一场生存危机。中集天达又面临一场生死之战。如果失去广州新机场的订单,那就意味着中集天达即便在国内也将寸步难行。2000年的官司危机是“灭顶之灾”,但这次是“釜底抽薪”,我必须守住我们的基本盘。
我们不甘心输给欧洲企业,内心充满干劲和不服输的精神,这次不仅要保卫自己的企业,更要捍卫中国制造的招牌。除正常业务开展外,我和核心团队天天围着广州新机场项目转,一遍遍研究方案,一次次推销。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集天达专门派出一个近十人的技术小组,赴欧洲实地调研各大机场,学习先进经验和设计。功夫不负有心人,蕞终我们设计出全新的、高性价比的登机桥产品。在多方帮助下,终于在与国际大牌公司的竞争中拿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一半订单。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要求中集天达与同样中标的欧洲企业打擂台,输了就要向人家学习。在项目开始生产的时刻,公司召开的誓师大会现场群情激昂,我们所有班组长、工程师和质量团队等集体宣誓:“我们一定要打赢擂台,赢得中国制造的尊严”。一年后,中集天达交付的产品在外观上与欧洲产品不相上下,产品故障率和可靠度方面还胜出一筹。
正是靠着不服输的精神,中集天达在与国际一流登机桥企业的较量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的含金量,再也不像过去主要靠价格来赢得市场了。
▲获得当时世界第二大规模的广州新机场南航航空货物处理系统项目总包,刷新公司单项合同额纪录
此后两年,那家欧洲巨头企业在中国颗粒无收,遂到访中集集团,并明确表示,要集团将中集天达出售给他们,否则其就在中集对面,即位于中山市的基地生产登机桥,与中集天达展开正面争夺。此话一出,我们并没有被吓倒,而是更加坚定了更进一步做大做强登机桥的决心,所以我们制定“大别山战略”主动出击欧洲市场,与欧洲巨头企业形成在欧美两个市场同时竞争的势态。几年后,这家欧洲企业的中国工厂因为巨额亏损而直接关门。中集天达不仅没有让这个老对手在中国市场赢得机会,还反攻它的腹地欧洲。中集天达目前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超过50%,成功实现国际化运作,成为当今当之无愧的登机桥领域世界头部。2019年,这家欧洲企业只能将登机桥业务卖给其他厂家,一代枭雄从此淡出这个行业。
登机桥产品在全球高端装备制造市场的出色表现不仅为中集集团品牌的提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成为一张极具影响力的“深圳名片”,更为“中国创造”做出了蕞生动的诠释。
每一次危机过后,我们都变得更强大。生死关头,任何侥幸都可能铸成大错,只能一切靠实力说话,找到积极应对的策略和路径。
强烈的危机意识,以及随时为应对危机而准备的灵活战术策略,使中集天达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让竞争对手敬畏。就像久经沙场的老将,每一战都使对手不敢小觑。
我和管理团队一致认为,尽管已是行业世界头部,但中集天达的登机桥业务是小市场,还应该更强大,向高端领域进军。“创新”是深圳精神的核心。我们赶上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浪潮,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可以说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中集天达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90%,欧洲登机桥超六成是“中集制造”,全球市场份额继续保持着头部。中集天达已为五大洲8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380个机场提供了超过8500条登机桥。
回顾中集天达的世界冠军之路,就是不断进取、不断突破的创新历程。30多年来,我带领中集天达始终将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用研发创新和管理创新,加上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一次一次化解危机,不断走向强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亲历并见证了深圳工业发展的过程。
中集天达凭借不断的出色的技术创新和优质的产品性能,赢得了客户的持续好评和信赖。登机桥产品在全球高端装备制造市场的出色表现不仅为中集集团品牌的提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成为了一张极具影响力的“深圳名片”,更为“中国创造”做出了蕞生动的诠释。
深圳是企业的城市,是工业的城市。作为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标杆,深圳这座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创新之城,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成为中国制造业强市,生机勃勃,潜力无限。深圳的营商环境有独特的优势,相对来说创业环境自由,催生了一批成长性非常好的企业。未来,不同的城市可能有不同的定位,但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发展高端制造业,发展智能制造,肯定有广阔的空间。
◇一图读懂《深圳市关于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资金公示】2023年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扶持计划第三批拟资助项目公示
◇广东制造中的“深圳面孔”⑥丨浩瀚卓越科技:AI赋能稳定器打造单兵作战“神器”,做深刻理解用户的智能影像品牌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