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公布报告:深圳错失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布局研发中心的机遇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拎重点:深圳生物医药人才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11家世界500强制药企业研发中心布局中,深圳至今无一家落地。深圳已经错失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在中国快速布局研发中心的机遇。
——市人大公布《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
南都讯 记者张小玲深圳已建成的12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分布10区,点多面散。多数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引进企业时没有聚焦细分产业领域,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深圳市人大昨日公布的有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建议,针对深圳园区同质化问题,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南山及福田研发集群、打造医疗器械制造创新集群等。
深圳A股上市生物医药公司位列全国第三
深圳市人大昨日公布《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生物医药产业是深圳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深圳生物医药产业整体经济实力全国第三,创新能力全国第五,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领跑全国,医药龙头信立泰进入中国医药工业百强。
2018年,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298.58亿元,占全市GDP的1.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18.56亿元。报告提到,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规模位列国内第二梯队。2018年,深圳生物医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18.56亿元,与上海、北京、泰州等千亿以上规模存在差距。但2018年增速达到22.3%,位居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发展潜力巨大。
2018年,深圳生物医药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531家,企业总量紧随北京、上海、广州之后,全国排名第四。截至2019年8月底,深圳拥有A股上市生物医药公司16家,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上市公司总市值近五千亿元,位列全国头部。
深圳积极引入高技术创新人才,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人才。近几年已引进诺奖实验室团队5个,生物医药领域孔雀团队54个,“千人”专家32名,高层次医学团队73个,其中两院院士团队22个,海外团队11个,产业已经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
报告提到,但深圳龙头企业产值规模偏小。深圳收入超亿元企业82家,十亿元以上18家。在药品生产企业中,排名前十位企业占全市医药工业营业收入高达72.48%,表明深圳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化明显,产业梯度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高成长性特征不明显,大企业集团领跑、优势成长型企业紧跟、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良性梯度格局尚未形成。
报告还提到,深圳已建成的12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分布在十个区,呈现点多面散的特点。部分企业发展壮大后,无法在同一区域寻找扩展空间,只能到其他园区设立分支机构,部分企业甚至跨越多个行政区进行布局,造成企业资源分散。相对而言,张江药谷集聚了300余家研发型科技企业和40余家研发服务外包,占上海生物医药企业的比例接近八成,产业集聚效应十分明显。
南都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以医疗器械产业为例,深圳主要集中在南山医疗器械产业园、深圳市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区、光明现代生物产业园、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产业园现有泛医疗器械及医药产业企业30余家,年产值约计20亿元,集聚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近半数的专业人才,特别在影像、诊疗设备领域领跑全国。
位于坪山的深圳市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区是深圳市生物产业核心集聚区,现入驻企业达150余家,涵盖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生物服务行业等领域。园区内现有郡是医疗、麦普奇医疗、讯丰通电子、巴德生物、普瑞金国际医学、唯公生物、爱生再生等知名企业,拥有70余位博士、教授等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光明现代生物产业园位于光明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依托迈瑞公司、卫武光明和楼村医疗器械产业园区,以及葛兰素海王、康泰shengwu和雷杜等重大企业和项目,促进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未来,光明还将打造中欧产业园,积极引进欧洲企业和先进技术,促进光明区医疗器械产业争抢创新发展新高地。
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位于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其定位为坝光国际生物谷先导区及孵化器。园区重点吸引相关生命、生物、健康、医疗等高新技术企业和机构入园。目前园区已引进包括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院士团队、美国“三院”院士罗兹曼带领的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王荣福教授带领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和免疫治疗研究团队、华大农业等知名团队和企业入驻。预计园区入驻企业将达200家,园区产值达到10亿元。
由此可见,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各区重点发展的重要产业。比如盐田区近年来通过华大基因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大百汇生命健康产业园、深圳健康智谷等专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吸引了一批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落户扎根。盐田区已划定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核心发展区域,并纳入了《深圳市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空间布局规划》重点发展。
大鹏新区是未来深圳的新增长极,深圳国际生物谷已成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十大核心创新平台之一。生命科学产业园是深圳国际生物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将重点发展生命信息、生物医疗等既有产业技术基础和比较优势,又符合深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求的领域。坪山都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辖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重点发展,产值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集聚了微芯生物等365家生物医药企业,呈现出“生物医药企业首选坪山”的集聚发展态势。
正如调研报告所指出,各区都建有生物医药产业园,产业发展不可避免存在同质化现象,深圳多数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引进企业时没有聚焦细分产业领域,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未能形成特色园区。
报告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集中力量打造企业高度聚集、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高水平生物医药园区。从全市高度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构成各有侧重、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环境,避免同质竞争。
针对深圳园区同质化问题,结合各区产业发展特点,实施分类指导、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报告提出建设南山及福田研发集群、打造医疗器械制造创新集群、创建国家生命健康试验区、规划建设临床医学转化基地等建议。
包括在南山高新区和福田河套地区建设生物医药研发集群,开展前沿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跨界融合(IT+BT)的技术应用,开发药品和医疗器械新产品;依托光明科学城集聚的大科学装置,中国计量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市药检院光明分院等创新平台以及在光明和宝安集聚的高端医学影像和义齿企业,发挥两区强大的制造基础,打造医疗器械制造创新集群。
另外,依托大鹏新区生命科学产业园和海洋生物产业园的生物医药企业、研究机构以及盐田区华大基因等龙头企业和大百汇生命健康产业园、深圳健康智谷等专业园区,发挥两区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成以“基因医疗+细胞制药+体外诊断+医疗康养”为主导的国家生命健康试验区。
依托龙岗区三大诺奖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及龙华区市第二人民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数字生命研究院等创新资源,发挥两区产业转化能力,打造临床医学转化基地。
此外,报告还提到,近两年新环保法严格限制了企业“三废”的排放,随着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三废”处理需求迅速增长,排放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污水处理方面,全市仅有两个园区建有专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受水源保护区影响,其他园区受空间等因素限制,导致污水处理设施尚未建设施工。企业只能通过自建解决,显著增加了运营成本。在废液和废弃物处理方面,按照危化品管理要求只能通过拉运方式处理,需要按次审批,而南山和福田的主干道全天禁止危化品运输,导致生物医药企业废液、废弃物滞留积压,许多企业只能靠自建仓储室或废液桶储存,不仅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且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深圳国家级和省级人才数量在全国36个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城市中分别位列第25位和第30位,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在11家世界500强制药企业研发中心布局中,上海有7家,北京有4家,苏州有2家,武汉和天津各1家,深圳至今无一家落地。深圳已经错失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在中国快速布局研发中心的机遇。
版权声明:本文由本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